杂粮果腹

佛系写手。
(意思就是你猜我更不更)

©杂粮果腹
Powered by LOFTER
 

论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

【进入论坛——】

楼主:

大家都不陌生的孟子曾经说过:“尽信《书》,则不如无《书》。吾于武成,取二三策而已矣。”大概意思是教人们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。古往今来,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书甚至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。但是,如果我们完全信书,唯书本是从,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,重则误人子弟,贻害无穷。

今天的时代,我们强调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说到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似乎也已经是浅显而容易明白的启发了。大家对这一点有什么看法呢?

二楼:

沙发。

对于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我倒是想起了纸上谈兵的赵括——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,年轻时学兵法,对兵事能侃侃而谈,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,在长平之战中,只知道根据兵书办,不知道变通,结果被秦军大败。这大概就是这句话最有力的证据吧。

试想,饱读兵书的赵括若能做到不囿于定论,谁能保证他不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呢?书并没有罪过,关键的是读书的人如何去解书中的内容,去运用书中的知识。

三楼:

关于楼主说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,让我想起了胡适说的一句话: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

对我来说,历史真的是个神奇的存在。历史的来源都一样,它们来自别人的嘴。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?现在的我们都没见过。况且有些讽刺的是,历史本就是由胜利者书写的,那么所谓其中的真真假假也就不稀奇了。

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、周幽王烽火戏诸侯、商纣王的暴行等等,后世为了衬托出他们的罪恶,无中生有,夸大其词,却没有一人站出来纠正历史,所以也就将错就错地延续了下去,让世世代代的人批评,真是令人气愤!

四楼:

楼上言之有过。你说着历史的真真假假,却没发现自己也无意中犯了错:其实胡适从来就没说过“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”哦!那是我们在口传中把他的原话变了味道,这大概也算是在罔顾历史了吧!而偏偏我们许许多多人写文章都会用着这句话,还有楼上所提的历史事件,大约也有点“尽信书”的意思。

五楼:

接三楼。

我也想起了一个故事。诸葛亮误用了自以为熟读兵书的马谡。马谡到达街亭后,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,却骄傲轻敌,“吾素读兵书,丞相诸事尚问与我,汝奈何相阻耶?”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,结果兵败。

事实证明书不能全信,也不能不信。如果不将书上你东西加以吸收,盲目地生搬硬套,就会与古人殊途同归。

六楼:

现在都在强调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。数千年来的正统教育使我们根深蒂固地认为: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、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、开卷有益。殊不知,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收集知识,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谷子分开。心理学上有“饥饿驱力”一说,即饥饿驱力高涨时,有机体常常没有选择性的倾向,便会产生饥不择食的现象。比如说有段时间的穿越文热潮,不少小学生模仿书中情节进行穿越,甚至跳楼自杀,沉醉在穿越的世界里。其实,每个人的阅读都是有限的,读书也像人生的其他事情一样需要取舍的智慧,而取舍书如同取舍人一样,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下因人而异。

七楼:

开卷有益,应该是有目的、有意义的读好书,而不是见卷就开,否则不光没有营养吸收反而还“食物中毒”,那真真是开卷无益了。

当然,我们不赞成迷信权威和书本,跟着人云亦云;同时我们也不赞成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拿“尽信书不如无书”作为不愿意读书的武器或是挡箭牌,否则这故步自封的思想只能导致更加愚昧与落后。

楼主:

大家的讨论都很精彩。不可否认,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,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,但这些书籍就像一把双刃剑,需要后人理智地使用。

尽信书,不如无书。如果我们只是一昧地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,我们的大脑就会变成他人思想的斗牛场。在读书时学会取舍、思考,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,才能做到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。要融会贯通,古为今用,他为己用才是。